ankara escort çankaya escort ankara escort çankaya escort ankara rus escort çankaya escort istanbul rus escort eryaman escort ankara escort kızılay escort istanbul escort ankara escort istanbul rus Escort atasehir Escort beylikduzu Escort

李明俐著 / 天下雜誌台新獎專訪

【藝術家簡介】
林其蔚,1971年出生於台北,輔大法語系畢業、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肄業、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畢業。學生生涯經歷了「草原文學社」與「野百合學運」的激盪,促使他與劉行一、陳家強及劉柏利組成「零與聲音解放組織」,以「鬧場」的形式掀起了台灣90年代噪音與地下文化的巔峰,被譽為台灣聲響藝術先鋒的他卻強調:「聲音不是藝術」。2007年~2014年間以「磁帶音樂」(音腸)系列創作前往斯德哥爾摩、深圳、曼谷、德里、紐約等城市進行聲音的社會測量,為近年最受關注及代表性的作品。

【超越聲音,不存在的藝術】
踏著積水的路面,在濕滑的地磚上要格外小心行走,穿過士林商圈與雜沓的市場,來到一個窄巷,巷口的水果攤上展示著副熱帶氣候圈的色彩,對向只要有來車,行人只能閃避在車與水果攤間的縫隙。走進巷內,兩層樓高的老舊屋子是不同藝術家及團體進駐的工作室,一樓狹小的鐵門入口直接通往二樓的三間工作室,空間寬敞,明顯經過翻修,大片的對外窗,即便是陰雨天仍然還能借一點天光,當中一間正是林其蔚在台北士林的工作室。
一進入林其蔚的工作室,很難不為周遭玲瑯滿目的收藏品分神。「這些東西你都可以自己翻,可以拿起來看。想喝點什麼?有我老家種的鹿谷茶葉?或是咖啡?綠茶?」書架旁的快煮壺很快就呼嚕呼嚕地煮起了茶,茶香之後是一股優雅沈鬱的香氣,像是被刮開的香草豆莢,四溢整個工作室,「這個日本香品質很好,氣味比(旁邊的)印度香淡。」這是林其蔚的待客之道。兩側牆邊堆疊著幾件畫作與裝置,架上是滿滿的文件與舊書,四處披掛著色彩及風格各異的布料、民俗收藏品與樂器收藏,林其蔚從書架上翻找出一本書封已幾近剝離的日記本,有些磨損的布紋封面寫著1933四個數字,裡頭的泛黃紙張上是林其蔚祖父生前的速寫手稿,原來林其蔚的祖父是一位藝術家,母親也是位美術教育家,被譽為台灣聲響藝術先鋒的林其蔚,生長在一個藝術即為其生活的家庭。林其蔚回想起童年:「家裡有許多畫冊,甚至連母親的畢卡索畫冊都成了我的塗鴉本,從小並沒有特別去學習,藝術比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林其蔚的父親研習教育理論,但教育方式卻有別於一般望子成龍的嚴厲約束管教,林其蔚笑稱自己是父母親的「教育實驗產品」,父母從小即相當尊重他的自我發展,「因為父母親的關係,我算是很早就有機會接觸現代主義文藝,父母親從未將一般社會規範與價值觀加諸在我身上。」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1989年,林其蔚入成功嶺暑訓的經驗對當時的他造成極大衝擊,他第一次見識到在軍事的體制內,他個人成長過程所接受的價值觀是如何徹底地扭曲及瓦解,這使得林其蔚進入大學校園時處於崩潰狀態,有很長的時間,宛如行屍走肉。
緊接著,林其蔚加入了輔仁大學「草原文學社」,經由學長姊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思想,他在訪談現場從60年代的現代畫論戰、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一直談到90年代初台灣現代藝術主體性論戰,林其蔚的眼神閃耀著光芒。而1990年爆發的野百合學運更將林其蔚內心的反動力推至最高點:「我覺得好像有幸參與到了一個時代。」這一個時代也讓林其蔚與劉行一、陳家強及劉柏利組成了台灣第一個噪音團體「零與聲音解放組織」,與此同時,林其蔚並未將他們的聲音表演視為是一種藝術:「一開始就是鬧場,在當時的搖滾音樂比賽上鬧場。」這些鬧場也預告了兩年後的破爛節,即將成為象徵90年代台北地下文化巔峰的一頁。

【一位不完成作品的藝術家】
學運退潮,林其蔚的創作也走入低潮。因挑釁及解放主流價值觀而存在的創作行動在失去了「會暴動的觀眾」之後,便失去了說話的對象。林其蔚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也許是因為從小祖父、父母親都十分疏遠民俗宗教信仰,林其蔚對於宗教科儀與民俗文化中的精神世界相當嚮往,最終卻因為選擇了令人無法理解的論文主題—<<機械複製時代中的民俗吉祥物>>,而沒有合適的教授願意指導他,最後無法順利畢業。
2000年,林其蔚前往法國留學,進入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即使處在藝術資源及環境都相當頂尖的法國,林其蔚決定畢業後返回台灣,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沒有話要對法國人說。」自2003年返台後的十年間,林其蔚大部份在整理1990年代未完成的作品,包括「卡夫卡機器」及「恐怖騷音之屋的最後鬥爭」等,林其蔚剖析自己:「也許是因為心理因素,好像過去作品若沒有整理完成,自己的生活和創作也無法踏入下一個階段。」2006年的一次機緣,迫使林其蔚看到自己的定位。林其蔚受到塗鴉藝術家Bbrother(張碩尹)邀請,前往當時台北市愛國西路上一群由大學生所「佔領」的廢墟(昔台鐵宿舍),林其蔚與佔領廢墟的年輕人圍坐成一圈,每個人依序自我介紹,他形容自己像是落入了救國團團康活動自我表白的虎口,他發現自己無法開口告訴大家「我是搞地下噪音的」,他只能夠說:「我是藝術家。」這個答案似乎有點出乎現場眾人意料之外,林其蔚知道自己已經走過了一個不會再回來的時代,他笑稱這也許是「革命的失落症」。「我一直希望成為藝術家。」即使已經廣為國際邀請展覽或演出,林其蔚對於自己的藝術家身份仍然抱有質疑:「我一直沒有完成作品的習慣,做出來的東西也不太能夠在現存的空間中展演,好像離專業藝術創作還有很長距離。不過現在入圍藝術獎,是不是就變成藝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