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旺著 / 林其蔚的《音腸》、聲音藝術與藝術政治 (藝術家雜誌2015)
在「聲音藝術」逐漸被捧為顯學,甚至可以進入藝術市場(PS:據我所知還沒有進入拍賣市場,畫廊和拍賣公司是不同的喔,你可以查一下是否真的有拍賣紀錄。)的今日,林其蔚的現場演出對時下流行的「聲音藝術」風潮做出了明確的回應(PS:我一直在看科技的發展並做出回應,不能說我無視於科技發展吧?最多說我不喜歡用點子來創作,將觀念如蒙皮般包在技術的骨架上的作品)。他這十幾年來的《音腸─磁帶音樂》,足以成為台灣乃至華語圈藝術進軍國際的代表;(PS:不大能這樣講,我在國外的演出大都台灣人辦的,並不是外國人主動的邀請,談不上進軍國際。);每次演出都沒有一定的結果,留下一次又一次的傳奇。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的林其蔚,從小在家庭氣氛的薰陶下開始接觸繪畫;就讀輔大法文系時,因後蔣經國時期解嚴背景下的社會動盪與校園的苦悶氣息,與校內同道者組成了噪音演奏組合「零與聲音解放組織(Z.S.L.O.)」,透過反音樂、反美學的演出,在當時的熱音圈造成了軒然大波(PS:並沒有,熱音圈極少人知道我們,在地下圈有一點小小漣漪)。在展覽與現場演出以外,他費時將近十年完成的《超越聲音藝術》一書,堪稱台灣目前唯一在聲音藝術中提及聽覺現代性的作品。(PS:建議改成:堪稱台灣目前唯一在聽覺現代性架構下反思聲音藝術一詞的理論作品)
其蔚《音腸》系列始於2004年,作為一場不使用電腦,甚至可以不用電的演出,他並未像一般聲音表演(不論音樂或非音樂)形式,與參加者建立「演奏者─觀眾」的契約關係,也就是不向參加者進行任何事前說明;(PS:建議刪除,讀者應看不懂)節目開始時並沒有任何說明,參加者由內而外傳遞帶狀物,並且朗讀帶上的文字拼音。文字沒有特殊意義,但是由參加者個別朗讀,在空間中形成的聲浪往往可以產生各種想像,其中不乏宗教上的聯想。但是對於作者來說,一場表演中的各種元素,本來就是在一起的,就像人類最早的儀式,只是後來慢慢分化發展成音樂、舞蹈、戲劇……各式各樣的類別。他用創作來質疑今天所謂「跨界」的說法,但他並無意重新定義聲音藝術,而只是透過諧擬磁帶錄音─播放機制的過程,「還原」被分化到不同現代性門類(如科技、音樂、藝術、詩歌等)的各種形式。
筆者有幸參加第一場《音腸》的演出,站在台上往觀眾席傳遞寫滿文字的「磁帶」。台下觀眾先是一頭霧水,後來才明白這些字可以讀,於是朗讀聲越來越大。再加上有一些參加者在旁邊敲打物體起鬨,形成一種獨特的混沌感。在這場演出中,作者不僅隱身會場,還將詮釋權限完全釋放給在場觀眾,與西班牙聲音藝術家Francisco López表演時被觀眾團團圍住,卻向觀眾發放矇眼用的黑布,恰好成為極大的對比。而且其蔚是當時「台北聲納」整個活動中,唯一不使用電腦及電子音響的表演者。
那場由姚大鈞策畫的科技藝術節,也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日子過了這麼久,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聲音藝術家出道,有的在身上綁了很多LED,在暗中閃閃發光;有的站在複雜的氣動機械後面,發出許多開香檳的音效;有的在現代舞者背後放了一樣高科技產品,或是以近乎玄學的角度投影許多向量線條;舞台上脈衝音如雷射般射向聽眾,聽完了只會記得單一的雜音……對大多數熱衷於藝文展演的觀眾來說,只要台上可以看得到蘋果筆電的白色水銀光,背後有一些3D電腦動畫,最好還可以打個卡證明自己到此一遊,就是科技藝術;而戴上耳機、拿著高音質數位錄音機,到百貨公司、車站十字路口站個幾小時,甚至把一面接觸麥克風貼在房間窗玻璃上,錄出來的都可以是聲音藝術,還可以當專輯賣。當聲音藝術不僅能在音樂脈絡下供人解讀,也能在藝術品的脈絡下進入商業空間,成為待價而沽的的作品;連大安區的小資父母們都可以把「聲音藝術」當成「馬卡龍」、「托斯卡尼羅勒葉佐陽光佛卡夏」、「文創」一般的咒語掛在嘴邊等等的政治正確下,已經形成越來越多「以聲音作為媒介」的藝術作品;也有許多作者透過聲音藝術的形式,探討比較尖銳的社會議題,只是多半恪遵「創作─欣賞」、「給與─拿取」乃至「生產─消費」的原理。然而,我們很難看到這樣的機制在《音腸》的現場重現,可以說是對於表演、音樂、聲音藝術概念的一大顛覆,以及前面所述的「還原」行為。
日本資深聲音藝術家鈴木昭男(Akio Suzuki)曾經在一場現場演出錄音專輯的側標上留過這樣一行話:「如果有人說這(張專輯)只有下雨的聲音,我會去把他的耳朵扯下來。」林其蔚的《音腸》看似大膽,卻會讓那些自認為全身反骨的前衛人士,反而受制於自己的惡搞血液,在表現上不如藝術門外漢之狂放;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一面照妖鏡,照出藝術展覽滿檔下的失衡發展。如果科技藝術是把科學教育展搬進美術館,聲音藝術是把聲音裝置搬進藝文空間,那麼很顯然的,《音腸》並不討論這些課題。(PS:我並非不討論這些課題,相反的,音腸正是以自我批評的方式質疑現代性異化的課題。)
◆
延伸閱讀
書籍
林其蔚《超越聲音藝術》,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9月
網站
零與聲音解放組織(「在地實驗」網站中的介紹專頁)
http://www.etat.com/zslo/
噪音與召喚術─林其蔚(文:游崴,2013年7月17日)
http://neogenova.blogspot.tw/2013/07/blog-post.html
【音樂,我開竅了】林其蔚(簡體,2013年11月8日專訪)
http://www.vice.cn/read/my-epiphanies-lin-chi-wei
超渡共同體的音媒者 關於林其蔚個展「磁帶音樂2004─2013」(文:陳泰松,ARTALKS 2015年2月16日)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ts/2015021602